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近日,水利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新时代新步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今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确立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广泛拥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达峰后稳中有降。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这五年,绿水青山更美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扶贫,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在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存在着高度的交叉重叠状况:宁夏西海固,过去苦寒甲天下,如今生态依然脆弱;云贵川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人均收入却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居住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的人们,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默默地守护着“中华水塔”……生态敏感区往往与贫困如影随形,这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有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目标相矛盾,二者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其实不然。
奏响新时代治水强音 让黄河造福人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乃千秋大计。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生态系统更要重视(新时代新步伐) “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人们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话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实践时,总是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及其涉及的领域。自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不重视环境的倾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知新觉)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
让守护绿水青山成为习惯(现场评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9)) 响亮的唢呐声飘过澄净碧绿的龙溪河传向远方,河岸边树木葱茏、花草繁茂,行人三三两两悠闲地散着步,“美丽的龙溪河又回来了。”在重庆垫江,喜欢在河边吹唢呐的非遗传承人龙荣华这样感慨。
织牢野生动植物保护安全网 每个人都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就能与自然共生,让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云南普洱茭瓜塘,发力保护湿地,吸引鹭鸶等鸟类重新到此安家;陕西洋县茅坪村,因为群众环保意识较强,常有野生金丝猴来村里“串门”;山东长岛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海洋修复,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重现天日……近年来,通过栖息地保护、繁育放归、管理执法等多种方式,我国不少野生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安居乐土。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
“绿色”引擎助推经济复苏 近期,欧盟通过了数额高达1.1万亿欧元的中期预算提案和7500亿欧元的欧洲复苏计划,聚焦绿色发展和数字转型。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欧盟确立了“绿色复苏”的大方向。